從“數字化校園”到“智慧校園”
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很多學校都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設中,形成了系統全面的校園建設體系,實現了學校信息資源的整合,可以構造出符合學校發展的信息化框架,促進了信息應用系統的建設和發展,給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數字化環境。在云計算、虛擬化技術和物聯網的帶動下,學校人員和校園資源等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開始利用各種智能設備進行互動交流,“智慧校園”應運而生,提高了學校信息化建設質量。目前全國范圍內都開始進行“智慧校園”的建設,促進了傳統智慧校園概念的發展。其主要在物聯網環境下生存,可以使用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傳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實現學校學習、科學研究、管理服務等眾多信息的結合、互聯和集成,是一種深入挖掘數據的方式,可以給人們提供全面、智能和有效的管理和服務,給服務過程提供了較強的技術支持。第一,可以給廣大師生提供較全面的智能感知及信息服務平臺,結合個性化特征制定了角色服務 ;第二,將計算機信息服務應用到學校各項服務中,可以實現各項服務的聯合作業 ;第三,借助智能感知環境及綜合信息服務給學校及外部溝通交流提供了交互式溝通和互感接口。
基于以上特征,所以,構建“智慧校園”可以滿足教學、管理、科研、生活及相關服務的要求,給學生營造了開放性和協同作業環境,給學校各類人員提供了個性化服務,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及管理的智慧化發展,對學校的長期建設和發展具有很大作用。智慧的環境主要以物聯網發展為主,實現了學校、科研、管理及校園一體化經營,創造了新型的智能化發展環境。綜合服務方面。能夠滿足學生和教師需要,所提供的信息服務質量較高,能夠保證學校人員及時、準確的獲取并捕捉與學校發展相關的內容,還可以提供產業、學業等各種信息服務。科學決策方面。采用智能化技術實現了數據綜合分析,給學校各項決策提供了最新數據支持,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優化管理方面。借助先進技術可以及時對校園中各項管理進行改造并進行流程優化,已經成為學校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重要內容,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資源共享。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校園內容各項資源聯系起來,實現了資源共享、信息傳遞和信息服務等操作,促進了教學機制和管理體制向創新化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從上述分析可知,進行智慧校園建設時,必須要在校園信息及應用系統的基礎上合理使用各種移動平臺及一卡通等優勢,結合高校實際需求實現高校 IT 系統和高校系統的耦合,并將其移植到移動終端上,實現實時互動操作。由于以上各項操作內容的完成均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材料,所以必須及時完善相關事務,滿足高校管理體系要求。雖然“數字化校園”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并沒有給廣大人員帶來方便,此種問題的出現,與“重建設,輕應用”具有很大聯系,很多學校都將硬件平臺投入作為數字化建設核心內容,導致系統并不能與用戶實現良好配合。從“智慧校園”建設現狀來看,同樣存在軟硬件建設與系統投入之間的問題,為了促進“智慧校園”建設,不能僅僅強調人員問題,還要改變思想,將建設核心放在實際應用上,結合學校各項生活進行智慧校園建設,充分發揮智慧校園的優勢。移動設備的應用和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和信息獲取方式,已經成為用戶獲取資源并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建設“智慧校園”時,必須讓信息資源滿足閱讀需求和移動互聯設備需求,在有限的資源中加入現有資源轉換等內容,獲知移動互聯用戶的存在,加強不同用戶的溝通交流,讓“物聯網”及“傳感技術”對此功能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持。“智慧校園”是為學生服務的一種操作,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第一,智慧校園所依靠的平臺必須符合當代學生群體習慣和偏好。簡而言之,學生如何發展,就往那個方向前進。目前高校學生群體主要是 95 后,建設智慧校園時,必須要與該群體使用的平臺相統一。第二,智慧校園平臺必須要提供精確的信息支持,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智慧校園平臺必須支持多層操作,可以滿足不同人權的管理選擇。在實際實施中,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學校實施統一認證賬號,保證機構及院校老師可以利用不同賬號給學生發送消息,不會影響信息數量。第三,此平臺建設必須有成功的應用模塊,加強智慧化管理。智慧校園系統建設時,必須要有模板支持,保證校方可以順利進展到開發中,讓學生在移動端上獨立進行各項事情,體現“智慧校園”的優勢。第四,適當降低平臺維持費用。學校可以使用微信等平臺,借助成熟的服務,將公眾平臺作為入口,成功構建智慧校園。第五,其他方面。智慧校園建設實際上是要建設一種智能化或智慧應用系統,如智慧教學系統、智慧學生管理系統、一站式服務平臺等。只有充分利用學校各種資源,才能促進智慧校園的長期發展。此外,還要加強與校企合作,不斷培養更多的人才,促進學生實習和就業,提高高校辦學質量。“智慧校園”建設與“數字化校園”建設存在很多相同點,在具體實施中,是一項長期進展的工作,必須結合學校建設特點分段實施,充分利用學校的各項資源,實現各項資源的融合和整理。同時還要建設穩定可靠的網絡,發揮現有信息資源的作用,實現“數字化校園”向“智慧校園”的平穩發展,結合多項互連設備及先進技術,共同為“智慧校園”所服務,讓其具備可靠的物質基礎,并得到相關技術支持。作者:李雯雯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信息化(ID:zgjyxxh)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