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數據和認知,教育科技領域未來的三大趨勢
在第三屆“未來之星”教育CEO創業營上,好未來戰略投資部投資總監賈曉楠做了以“教育科技趨勢展望”為主題的分享,他認為未來,教育科技領域有三個大趨勢:連接、數據和認知。以下為他的演講摘要:以前,教育資源不平衡,人們需要擠破頭才能上好學校,或者線下看紙質書,要么買不到、要么帶不走,以上是教育和互聯網沒有結合的結果。現在,通過教育和互聯網的結合,通過很多內容的數字化加上供需雙方進行連接,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工具產生的資源會得到最優化的配置。這里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字化,也就是把線下的東西放到互聯網上。比如各大傳統出版社把內容搬到線上。第二個階段是網絡化,有很多產品,商業模式不一樣,但是本質上都是通過連接優化資源配置,比如O2O。第三個階段是終端化,比如可穿戴設備,使得產生連接的便利性大大得到提升。數字化的階段,比如慕課,是把優質的課程內容線上化,但不是實時的,類似學堂在線。網絡化的階段,分幾種方式,比如單邊社區、家長幫這樣的家長社區;比如跨邊連接,比如作業盒子,連接家長、老師和學生;比如直播,像翼鷗現在做的小班直播;比如平臺,把所有優質資源、行業顧問或者行業大佬放到一個平臺上,大家按照需求去平臺上找資源。終端化的階段,比如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使得學習更加便利。比如飛利浦智能手表,索尼的可拍照隱形眼鏡,這些雖然沒普及,但是如果和當今教育相結合,是比較符合某些教育場景的。關于連接,最近關于直播的討論非常火,在娛樂行業、教育行業都在嘗試搞直播。有關直播,今天探討三個問題:直播和錄播有什么本質區別?直播能否替代線下?直播適合哪些學生?直播關聯的其實有兩點:第一,是時間軸上的實時互動的資源,這個時候如果你想跟真正幫你英文有所提高的老師學習,你肯定希望你們倆聊天、而不是他錄一段視頻,你可看可不看,因為錄一段視頻沒有建立連接。但是直播連接的是你們的時間軸。第二,在中國線下,沒有那么多可以連接的需求端和英美國家的供給端,所以直播做了最大的優化的資源配置。第二個問題,直播解決了線下資源無法觸及的一些場景。比如說,小孩學英文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和歐美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沒有那么多資源去做這樣的事情,直播恰好補充了這個資源。所以,本質上直播不是跟線下有替代關系,而是互補關系。第三個問題,根據剛才的分析,直播適合高互動、需要場景的學科,比如英語。而數學、物理等學科,學習的過程需要花點時間去想、老師再去講,這個過程做直播沒有那么順。在數據時代,教育行業可能會帶來三個顯性變化,可以理解為從“中醫模式”向“西醫模式”轉變。第一個趨勢是,內部分工和行業格局會不一樣,完成從“碎片化”到“贏家通吃”的轉變。上一代教育行業有一個問題——碎片化,特別像中醫,中醫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效果不細致、不顯性;第二是內部分工不明確。中醫從總體上是有經驗、有效果的,包含望聞問切四個環節。但是很難說清楚四個環節里面,望是診斷的準?還是抓藥準?還是吃藥之后再度問診準?由于這個環節沒有顯性化,就不明確。但一旦有了互聯網的連接和數據的積累,這個事情會發生本質的區別。就好像西醫就是建議先照片子、驗血,進而收集病人的數據。第二,商業模式的顛覆,即讓用戶因“感覺有效”而買單轉變到因“實際有效”而買單。比如現在在教育培訓行業,大家都會看到一個營銷策略就是一堂課進門測,出門測,每堂課之后給家長打電話說你孩子表現的非常好,這樣的效果會非常好,家長會非常買單,但是其實如果仔細剖析這件事,就會發現它其實是“感覺有效”。這孩子到底是被服務的好?還是被教育的好?其實我們不是100%知道。但如果有了數據,或者當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這個事情在各個環節都是顯性化、都是透明可分析可追蹤的,到底是因為這個老師教的好?還是老師鼓勵孩子有效?還是通過老師跟家長溝通之后,家長在家里面督促孩子做的好?還是只是孩子這段時間在公立學校表現的好?這些都可以通過數據進行追蹤。第三,教學效率得到本質提升。有了數據之后,可能真的不需要每個學生都做20道題,有些可能做3道題就能解決問題。讓以上事情落地需要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識別。我們需要把一些模擬信號變成數字信號,把非結構化數據變成結構化數據,都是需要技術來實現的,這些技術包括語音、語義識別。第二個環節是判定。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整個測評和認知測量,在產品上是一個測量產品,本質上是給孩子在各個階段的認知效果有一個定位,切實知道孩子的素質水平在哪里。第三個環節是挖掘。有了這些數據之后,公司拼的就是獲取數據的能力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它通過非常強的能力跟內容提供方,綁定了非常稀缺的教學資源,有了學生的大數據之后,再加上隱性現象,才能實現這件事,這件事實現了才有可能會出現“贏家通吃”的現象。從那些資源不對稱的階段,通過互聯網工具讓資源建立連接顯得更加豐富,等資源被連接之后通過數據的集成爆炸,產生化學反應。但這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單邊的,都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生效率的提升。但是教育是雙邊的,教育資源再優質,孩子如果接受不了,這件事情都沒有畫圓。所以始終有未來的趨勢叫認知心理學、認知學,這件事情一旦得到了突破,可能對整個教育行業來說,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生命科學”。未來的認知領域大約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激發,你會發現那些學習好的80%以上是因為他真正喜歡這個學科。因此,最樸素的邏輯就是讓孩子先喜歡這件事情,這其實是我們下一個階段的教育,從認知上非常樸素,但是又非常深刻的邏輯。比如創客、機器人、智能玩具,這些東西可以有效的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有探究下去的動力。第二個階段是設計。即通過一些設計,讓這些已經被激發的興趣可以得到延續,得到非常好的激勵去持續。這里可能包括所謂的游戲化,包括一些教學體系的升級,可能不僅是單向的傳輸,而是一些持續的陪伴激勵等等。第三個階段是研究。談到生命科學,肯定會要有一些非常深入的研究,教育行業總是會談到短視頻,一個老師的課程五分鐘,六分鐘,八分鐘,為什么是五分鐘注意力最集中?為什么3分58秒不行?這些事情我們有一些認知心理的專家在做研究的,為什么短視頻或者什么樣的背景、什么樣的互動是剛剛好的。現在,商業化的東西是通過結果來歸納的。這件事情如果真要做到透,是要從底層做一些研究的,這樣才能真正使產品設計有深度、有價值,而不是反向倒推的。作者:Cindy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多知網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