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K12主流教育相悖,自適應學習如何突破?
吃貨老師又來了!在自適應學習概念如日中天的形勢下,吃貨老師有話要說:做教育,無論是概念、理念還是信念,都要切入實際,都要能接地氣。技術再高超,理論再先進,不能與實際相結合,到頭來可能還是一場空。自適應學習并不是完全的高大上,它也有著當下難言的缺撼。本文就想從自己所認識的世界,聊一下無論周瑜多么牛逼,也得靠黃蓋配合才能完成雄偉的霸業。自適應學習也不例外。吃貨老師又來了!三月五日是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古人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進入春耕季節。時逢此季,不禁讓人思考互聯網教育在2013年“驚蟄”之后,究竟還會有哪些大“蟄”會被驚醒,我們又該怎么進入互聯網教育的“春耕”季節?今天的主題,來自那個大家都知道的三國故事——周瑜打黃蓋。這已是人盡皆知的故事。周瑜當然很爽,叮叮鐺鐺一通打,就把局做好了。讓他更爽的還是黃蓋主動請愿挨打,成就了一個經典的苦肉計。黃蓋之所以請愿挨打,是因為他和周瑜的思路不謀而合。于是乎兩人假戲真作,自導自演,結果票房出奇地成功,孫劉聯軍火燒了曹孟德那八十三萬兵馬。從這里我悟出一個道理:無論是自適應學習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互聯網教育大“蟄”,如果想要成功,光有周瑜不行,還得有黃蓋。2015年,資本對互聯網教育行業的追捧到了一個新的峰值,大把大把銀子的投入,各種新概念也是層出不窮,尤其是“自適應學習”這一概念。隨著乂學教育的融資成功以及好未來與Knewton的合作而又重新被無數雙眼睛追捧到一個新的高度。前段時間腦子一熱,脫口而出想寫一篇《自適應學習,是愿打還是愿挨》。本來還是順著自適應學習的技術思路往下寫,但寫著、聊著、看著、想著,突然發現,僅從技術的角度來闡述與思考,可能會走偏,我覺得更應該從技術、市場與客戶的角度來進行綜合闡述,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叱咤風云的新“蟄”真正地驚醒,也讓大家真正地看清。自適應學習是針對傳統的基于直播或者錄播開展線上教育存在的問題而出現的。例如,傳統線上教育都是統一規劃的,現在通常認為,這類線性教育容易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已掌握知識的情況下仍需和其他學生一樣按步就班地進行低效學習,無法跳躍,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另外,線性學習的互動性缺乏也讓存在問題的學生無法得到即時的反饋和幫助;再者,學習內容雖被細分與拆解,但是仍然無法自動關聯至下一個知識點和階段。所以,自適應學習系統的出現,就是希望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檢測出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和狀態,并相應地調整學習活動和進程,幫助學生實現差異化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自適應學習必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新興技術與傳統的統計學、測量學相結合。關于互聯網教育的未來,說法各不相同。但當前有一點是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技術驅動型的互聯網教育企業最有前途。而自適應學習,就應該是一種標準的技術驅動型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優秀代表。要說自適應,首先就一定得說Knewton。Knewton創建于2008年,是一個提供自適應教育平臺的公司,據說被評為全球大數據領域最具創新力的十大公司之一, Knewton提出:為使用者構建“成熟、實時的學生數據分析”。他們細分每個知識點,對每個學生進行單獨的分析,令使用者可以得到獨一無二的學習幫助。通過在學習中不斷監測學生的學習情形, 引導最適合的下一步學習內容和活動,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課程的難度會自動降低。老師可以使用Knewton的實時預測技術來監測每個學生的知識空白,即時調整,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評述】對于Knewton來說,我們更多的是聽到他的如何如何,但畢竟還沒有在中國落地,就有點像可汗學院,是不是也是美國的月亮比中國的亮?放到中國就會被霧霾所阻隔而暗淡無光?所以,那些和“牛頓”合作的公司,別只抄概念,把那“金剛鉆”領到國內亮亮活,才能讓大家去領略那傳說中的“九陰真經”要說自適應,也不能不說說新東方,在2015年,新東方就宣傳推出一款自主研發的基于自適應測評的智能學習產品“知心高考“,它通過新東方在線的智能學習引擎,可以記錄并分析學生做的每一道題及學習路徑,對學習者的薄弱知識點及能力進行精準定位,幫助其進行補償式學習,生成并推送薄弱環節知識點講解及練習。【評述】據吃貨老師的初步了解,就連新東方自己的優能也沒有強力推這款產品,究竟是什么原因,尚不知曉,但有一點是可以猜測的,這個產品的噱頭可能比他的實際效果要大很多,對于一個上市公司來說,概念的不斷推陳出新一定必不可少,也許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要說自適應 ,還要說一說新晉自適應學習企業,乂學教育。2015年,乂學教育宣布獲得了3000萬元人民幣的種子輪融資,其融資能力直逼原新東方總裁陳向東名下的”跟誰學“。據說,乂學教育已經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成立了自適應學習聯合實驗室,合作研究方向包括自適應學習,學習數據分析,和教育數據挖掘在內的多個細分領域。乂學教育特別提出要用“納米級”的知識點深耕自適應學習。而且號稱有國內互聯網教育頭把金交椅的博士坐鎮,已經跳出粗放式自適應教育的框框,進入精細型自適應教育領域,即在學生的第一步學習過程中,不間斷地采集數據,根據學生最新的學習行為和狀態,動態地為學生選擇最合適的學習內容與方式。【評述】由于乂學教育的產品還在研發階段,我們也難一睹他的“芳容”,究竟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來騮騮才能真正地看到,其描述的美好值得期待。
要說自適應,吃貨老師最后還要說說自己的自適應練習產品“淘題吧”,從2005年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對自適應練習進行研發,旨在把題海戰術化解為“精確制導”。我們在國家十一五教育技術重點項目研究中獲得突破,并在全國400多所學校落地,發展用戶逾二十萬之眾,眾多學生成績提高顯著。然而,在艱難的前行中,我們發現即使是這樣的產品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中小學的教學實際,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以至于雖然成績顯著,但在發展上依然緩慢。
【評述】說到這里,我才想引出今天的主題,自適應學習說起來非常美妙,聽起來頭頭是道 ,但做起來卻水土不服。為什么看起來這么好的東西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為什么我們愿打,可一線的老師們不愿挨呢?這才是互聯網教育產品在中國發展要靜下心來好好反思的。
至于自適應學習,國內還有著其他更多的產品,吃貨老師就不一一敘述,大家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企業都是周瑜,都特別地“愿打”,可我們找到了讓黃蓋“愿挨”的理由了嗎?從自適應學習這個概念出來,強調的就是一種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模式是符合人類學習的本質的。自適應學習其實是我們傳統因材施教,一對一施教理念的互聯網變形版。傳統K12教學中由于師生比例的差距,使得師生一對一很難成為現實,所以班級授課制就成了相對合理的常態。從理論上看,自適應學習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現狀,就發現自適應學習并沒有能夠很好在當前的教學中扎根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雖然國內在K12教育領域為了減負做了多次的變革,但只要你問家長還是老師,他們的負擔減了沒有?他們的問答基本是否定的。為什么呢?因為,整個社會都在快速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為什么會送孩子去補習?就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老師為什么在教育局屢禁的情況下還一直偷偷補課?就是擔心學生在升學時輸人一頭。又加之不少地方的教研人員進行的各種教學考核,別說學生自主學了,有的時候老師想怎么教都不一定能自主。所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被老師與家長裹挾著往前走,他們喜歡什么,他們擅長什么,他們學習什么,他們自己不能作主。在這種狀況下,以自主學習為主旨的自適應學習究竟市場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做為自主學習代表的自適應學習,是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方向不假。但是,在K12階段,自適應學習如果不能融入體制內的教學,就不太可能有生長的土壤。那我們把自適應的主戰場是放在學校還是放在家里?如果放在學校,當前以講述為主的課堂教學并不適應,翻轉課堂這樣的模式卻仍然還在試驗當中,并沒有看到能廣泛開花的前兆。另外,每人一個電腦,網絡覆蓋學校,對于學校管理而言也是一個難度較大的挑戰。如果放在家里,這是老師與家長都非常擔心的,幾乎在中學的每一次家長會上,老師都會要求家長管控好學生的上網,更有不少家長反對學生在網絡上花太多時間。而且學生作業是教研室的重點檢查項目,要想讓教研室放棄紙質教輔而采用他們在質量控制上力所不能及的網絡資源,也是他們不可能愿意的。因此,自適應學習在這種狀況下失去了生長的基本土壤,自然生長起來非常不適。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自適應產品除了要細分各類知識點與能力點以外,還要關注到解決當下教與學的實際問題,比如說,知識點細分,細分到什么程度?比如說跟蹤學習行為,跟蹤哪些學習行為?如何記錄與收集?方便與否?比如說內容上的知識圖譜,這個圖譜是不是能和當下的教學相匹配?在機器檢測上選擇題解決得很出色,但填空題呢?更多的其他題型如何解決?是不是還是離不開紙面練習?如果離不開?那自適應是不是只能做到半截,甚至是小半截?等等諸如此類,反映了自適應產品本身在中國教育應用上還存在著巨大的盲點。中國教育的現實,也使得自適應學習產品的開發難度巨大中國的教育與西方的教育有什么不同?最大的特點是我們在知識的要求上面廣量大難度深,美國可汗能做的很多點在講解知識的時候非常有用,但要用來解決中國考試中碰到的難題,其優點就是立刻會被中和。我相信,Knewton在基礎教育階段也是因為美國的教育的緣故才會在美國取得如此之大的成效,到了中國來,我們那些幾乎是整人的難題就一定會讓他們的工程師和內容專家們大呼頭疼。自適應考慮的是一種自由的學習狀態,我們可以學得快一點,慢一點。但在中國的中小學教學中,誰能在沒聽懂的時候或者不太掌握的時候把速度減下來?所以,自適應學習放到學校里,就一定會遭受到各種指責的熬煎,它要解決的事情太多,太難。說到這里,點回我們的今天的主題,當前的K12教育階段,誰究竟是黃蓋?如何才會激起黃蓋們“愿挨”的共鳴?去年的拍題神器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火,用戶發展迅速,學生自發注冊,那幫“黃蓋”們好不配合。但現在這神器們都在一股腦地往答疑、輔導、選課上轉身,轉得如何尚沒有結論,但可以預料,難度非凡。說一個簡單的邏輯,成績好的同學,他們看到拍來的答案會不會看不懂?通常不會吧,所以他們沒有答疑的需求;而成績本就不好的同學,他們平時不懂的時候會如何?基本會置之不理,也就是這樣讓他們成為了不懂的學渣,他們也基本沒有答疑的需求, 我們看到中學課堂結束后圍著老師的好學生就知道了答疑總是那么一小撮,那網上的輔導與答疑會成功嗎?我覺得邏輯好像不太通。其實學生的學習時間控制在老師的手里,學生的花費控制在家長手里,學生哪里是黃蓋?學生只是黃蓋手下的兵,真正的黃蓋是教師,是家長。學生愿挨的“拍題神器”,老師愿挨嗎?老師把參考書發下來的時候都要把書后的答案剪掉,這就是回答。家長愿挨嗎?南京城市頻道調查97%的家長反對拍題神器,這就是回答。所以說,神器難以變現的最大障礙可能就是在這里:他們錯把學生當成了黃蓋!假黃蓋“愿挨”其實很難起到什么作用,雖然在資本層面上,用戶的數量是那么地誘人!真黃蓋不買帳,你又如何破得了曹兵。之前和一些朋友談到說若要讓老師愿用,第一就是必須減負!在我調查了許多老師以后,我發現還真不是那么簡單。老師們肯定認為減負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相信!相信你的機制,相信的你的內容,相信你的服務!你光用美麗的話語是不能打動他們的,因為他們認為他們自己才專業!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為什么會相信校訊通,因為與學科無關,溝通又極為方便,沒挑戰他們的專業,沒問題;他們為什么會相信網絡閱卷?因為上級部門有強制要求,統計又極為方便,也沒有挑戰他們的專業,也沒問題;他們為什么會相信語音評測?因為他們沒辦法測試學生的發音,但機器能幫他們解決而他們了解起來又極為方便,也沒有挑戰他們的專業,所以也不太有問題,等等。由此看來,自適應產品要想真正地融入當下的K12教育,不能只看著學生,一定要看著老師,我們解決了什么他們認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且我們還要讓他們極為方便,我們還不要挑戰他們的專業,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愿挨。可這又談何容易啊!家長是很盲目的,老師說啥就是啥,老師說掏多少錢我就掏多少錢。但家長心里也有一本譜:為了孩子的視力,長時間在屏幕上學習就有很多家長不干!另外,讓學生長時間在網絡上學習,小學家長的反對可能少一點,一到中學看到成績以后,都恨不得把網線掐斷。當前這種自適應學習的概念就想讓他們愿挨?打死我也再不敢相信了!自適應學習要走的路不只是在技術上如何如何突破,在理念上如何如何先進,在手段上如何如何高超,更重要的是在設計上如何找到“愿挨”的黃蓋,從而使得雙方能夠合力,一起去火燒那八十三萬的曹軍。當然,如果你突發奇想要把黃蓋干掉,那吃貨老師只能送您四個字:好自為之!(來源:芥末堆 作者:蔡老師)
1. 干貨 |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觀點 | 在線教育企業“危機”:主要是內功沒有練好
3. 思考 | 傳統培訓機構教師流失率為何如此之高?未來生存方式又如何?
4. 觀點 | 在線教育O2O了,是被玩壞了,還是玩活了?
5. 趣味 | 中學生眼中的K12在線教育:大部分在線教育產品都處在耍流氓階段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