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擁抱未來
當下,幾乎所有的教育媒體、所有的教學論壇都在談論“互聯網+”及信息化對教育的影響。未來教室、智慧學校、慕課、翻轉課堂、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讓很多學校躍躍欲試,一些學校迫切地想去擁抱她、實驗它。我們似乎看到了新時期的學校改造運動開始了,正如有些人吶喊的一樣——新的教育革命到來了!然而,面對洶涌而來的新技術、新事物,面對即將到來的“新學校”建設,我們覺得有一些問題還是值得探討的。面對新技術、新事物,我們都會怦然心動,但是在動心之前還是需要考慮一下,我們建設它,擁有它的興奮點在哪里?追求新,喜歡新,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類的天性。英國的科學家就人為什么喜歡購買“新”產品做個專門的實驗。研究人員認為“尋找新的、陌生的經驗是人類和動物的一種基本行為趨勢。因為嘗試新東西在長遠來看是有優勢的,這種行為是有意義的。”可見,人們追求“新”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當然要在自身條件許可的范圍之內。但作為學校組織,就需要審慎考慮,因為學校組織它不是一個生命體,無法感知“新”給它帶來的快感,就是說從“快感”層面上講,對學校無意義。所以,對學校來講建設的興奮點主要體現在“實用”及“有效”上。技術本身無好壞,只要能適用學校教學,能促進教學發展就是好技術。技術的新與舊不是學校建設的主要標準。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類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是必需的,因為這時候的多媒體,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講是一個“奢侈品”,它讓教師們了解了這一新事物。但在建設中也確實存在著“趕潮流”“湊熱鬧”的現象。比如很多學校的多媒體教室使用也并不多,其設備最后不是用壞的而是自然淘汰的。很多時候,學校對于新技術、新事物的追求,其興奮點在于“擁有”而不在于“使用”。如今,學校發展到“互聯網+”時代,與教育有關的新技術越來越多,課堂3.0、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等,足以讓我們心奮不已。新一輪建設已經在很多地方展開,人們生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追求新技術與趕潮流式的建設與生活中人們追求時尚品一個道理,它需要花費很多的經費。購買時尚品你付出的遠遠高于產品本身的價值。時尚品很大部分價值在于“時尚”上,“時尚”的價值在于滿足人們精神的需求。追求時尚的消費心理應用到教育領域是不太合適的,因為教育不是私有品,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是公共品,動用的是公共經費。公共經費只能購買能惠到大部分人利益的產品,一般不會購買“時尚品”或者“奢侈品”。在這方面擁有更多財富的私立學校卻反而變得更加謹慎。多年來教育技術的浪費,是一個不被人關注且不可小視的問題。教育“弄潮”的代價不但很高,而且可能會發生方向性的偏差。我們喜歡預測未來,因為我們向往未來,但預測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猶如預測中國的股市。要建設“未來”,首先涉及到的問題是:未來是什么?誰來定義未來?具有很好市場潛力的新能源汽車,現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目前市場上比較成熟的新能源汽車主要有兩種: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電動汽車和以豐田為代表的用燃料電池作為動力源的汽車。市場面對這兩種新能源汽車顯得猶豫不決,難于決斷。因為這兩款汽車都需要建無數充電基礎設施,一個是沖電,一個是沖氫。面對巨大的資金投入,市場很有可能做單選題,最后能選誰呢?這就是一個方向問題,在沒有選擇前,很少人會貿然行動。我們要建設的“未來教室”、“未來學校”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能判斷你選擇的這些技術就是被未來選擇的技術?你能判斷你砸下重金建設的東西能使用幾年?2000年國內電視行業面臨著方向性的選擇,當時有三種選擇:等離子、液晶和背投電視。但當時的長虹投巨資豪賭背投電視,結果無情的市場淘汰了長虹。原想搶占先機,再次領先電視業,但沒有成功。我們到一些學校還能看到這些笨重的棄之可惜的不再使用的背投電視。未來是一種誘惑,但盲目擁抱未來也隱含著某種風險。2014年10月26日,被稱為“地平線之父”的萊瑞.約翰遜博士來的上海,看到上海一些學校進行的“電子書包”探索后,講了這樣一件事:洛杉磯的經驗和你們正在做得“電子書包”有類似的地方,早先他們投入100萬美元購買了30萬臺iPad給學生,項目啟動很多人都看好,但它沒有成功。因為項目片面強調了技術,沒有考慮到師生、學校、家長、社區的想法,沒有注意互動,也沒有平衡政府、公司、學校、市場的關系。所以,在技術方向不是很明朗之前,我們略微等一等,不然“先驅”很有可能會變成“先烈”。隨著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技術被重新定義及高度重視,“技術改變世界”成為人們一個信念及實踐目標。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未來教室、電子書包、可穿戴設備等新詞匯、新概念、新手段,頻頻出現媒體,出現在教育專家及具有“新思想”的校長們口中,似乎不談翻轉課堂、不談慕課,就會跟不上發展步伐,就沒資格談教育改革,就會被時代淘汰。新時期的教育似乎到了一個“沒有新技術就沒有教育明天”的時代。一些學校已經在進行微課、翻轉課堂等探索,但從展示的課例及家長的反映來看,還是值得推敲的。課堂中播放著其他教師的“微課”,而真實的老師卻傻傻地站一旁陪著學生看,這場面總覺得有些怪異。因為要進行“課堂翻轉”,學校把老師的課先拍成視頻,讓學生在家里觀看。但這樣一來家長就有意見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裝有寬帶不說,本來孩子在課后作業很多很辛苦,現在還要孩子在網上看視頻,不是更增加了孩子的負擔嗎。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的眼睛對孩子上網及看電視的時間有嚴格規定,但現在要“翻轉學習”,孩子就有理由長時間上網及看視頻。對于新技術的喜愛程度,總覺得國內教育界要比國外來得高。在談到“慕課”問題時,美國斯坦福大學本科生招生與財務資助辦公室主任講:斯坦福大學也有很多慕課,但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全球化發展,技術引領世界,但創新精神最重要的,學校是創新孵化器。我不否認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對于未來教育可能會帶來的影響,但是不是一定要引入當下的中小學教學?這些技術和學習模式如果放在更有自由空間,更有選擇性的大學教學中,是否更有可能性?現在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習慣用數據說話。大數據確實可以導入教育領域,如每次考試后可以進行數據統計及分析;對學生的作業通過數據采集后進行學習分析,再給學生提出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學生的日常管理也可以進行量化考核等。但能夠采集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外化的可以量化的東西,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東西,教育的絕大部分內容是不能被量化的,難于用數據來說話的,如教學評價。對于學生的評價,數據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更多還是采用質性評價和描述性評價,這對學生成長更有幫助。教育要使用大數據,但不能唯數據,更不能迷信大數據。我們所認識的,對未來教育可能產生影響的技術,基本來自由地平線項目顧問委員會選定,由新媒體聯盟每年發表的《地平線報告》。但《地平線報告》(點擊進行閱讀)講,他們發布的只是對教育領域有“潛在”影響,“可能”會被應用的“新興技術”,其主要意義是供研究者研究及分析。這些技術及技術的實踐模型都不是很清楚,遠沒有達到實踐的層面。我們應該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技術都能走向未來,不是所有的技術都有明天,也不是所有的技術都能為教育所用。技術改變生活,技術也改變教育,但改變的是什么呢?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呢?2011年,日本東部海域發生9.0級大地震,引發了大海嘯,海嘯導致了日本福島核電站大規模核泄漏。但問題還不在于此。隨著反應堆的爆炸,核泄漏越加嚴重,為了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需要進入廠區摸清情況并供水冷卻。日本作為智能機器人研究及應用最先進的國家,當然首先想到了使用機器人進入廠區,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先進的機器人進入核泄漏嚴重的廠區活動不久就“罷工”了。最后東電公司不得不招募50位年紀稍大的志愿者參與搶險工作。科技再怎么發展,人類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需要人去解決。而教育就是人類核心問題,是有關人與人的問題。
技術確能讓教育發生一些變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育的發展,如讓教育手段變得更加多樣;學習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媒體形式變得更加多維;交往范圍變得更加遠大等。這些變化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但就目前而言,這些技術都沒有能讓教育發生本質變化。如一些學校實踐的翻轉課堂,并沒有更多創新成分,它本質上就是“先學后教”,這一教學模式30多年前江蘇的洋思中學就已經進行了很有效的實踐。所謂的“慕課”學習,也就是把原本在課上的預習提前到孩子家里完成。到學校后,師生在教室里依然需要重新學習,從教學效率來講不是提高了,反而是降低了,因為學生的學生時間更長了。學習程序的顛倒,但依然不能缺少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在南京某中學組織的國際教育論壇上,在提問環節中,現場有老師問美國卡爾頓學院招生辦主任關于慕課的看法時,這位主任說:慕課,重要的,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學習的最好的學習方式。呼聲很高的在線學習,事實上是雷聲大雨點小,它難于成為學習的主流。由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吳恩達和達芙妮?科勒聯合創建的一個營利性的教育科技公司Coursera,公司與大學合作,開通在線免費教學,至今已經有16年的歷史。到2014年有來自世界上200國家超過400多萬人注冊,但結果完成率僅是7-9%。有人說“慕課”中被上課的老師都是水平最高的老師,但這里有一個問題,生活中人們愿意花幾千元到現場聽二流歌手的演唱會,而不愿意花幾十元聽一流歌手的演唱視頻。在教學中不也是這樣嗎?聽合格教師在教室中上課,要遠比聽一流老師在視頻中講課來的有效。因為影響教學的因素很多。所以,我們不要迷信在線教育真能消滅學校。就當下的技術而言,技術對于教育的影響只能是改善或豐富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學資源,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本質。教育技術再先進,只要還存在物理意義上的學校,只要還有教師這個職業,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就不可能改變,師生面對面的學習交流永遠是最好的方式。這些不改變,教育的本質就變。而且班級授課制是比較符合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國情的。只要厲害的高考還在,只要以筆試為主的考試方式還在,類似使用pad進行無紙化教學、作業的課堂形式,只能是一種教學探索,也或者是教育的“顯擺”,不可能走向日常的教學,更不可能引起教育的革命。當整個教育生態沒有發生變,單純的技術變化是難于推動整個教育的變革的。所以,目前的教育還是慎提“革命”。教育是一種文化,某一種技術的變化是難于改變其文化的本質的。所以,技術與教育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近。給人帶來無限遐想的很多技術,極有可能只是你心中的“都教授”。技術難于從本質上改變教育,并不是教育不需要技術,并不是教育可以漠視技術。教育需要技術,教育也需要面向未來。那么教育應該如何對待技術?教育應該如何擁抱未來呢?三十多年的中國城市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也留下了很多隱患。城市高樓越來越高,但城市似乎變得越來越脆弱,遇到稍大一點的風雨,就可以在城里“看海”。為什么我們城市比別人新,樓房比別人高,但就是經不起一場雨呢?當人們因為一場雨失去了生命,哪還談得上去擁抱未來呢?學校發展應把重點放在基礎建設上。教育技術的基礎應該具有前瞻性及可拓展性,如學校服務器、機房、網線、班班通、無線網絡等的建設,要有超前眼光,保證日后能可持續性發展。重視基礎建筑,要圍繞“學習”與“教室”展開,要建能讓廣大師生能用,愿意用的技術與設備。一些學校花巨資購買高端產品后,種種困惑也隨之而來:一是因為高端,怕用壞,大家都不舍得用;二是有些產品華而不實,缺少實用價值。結果這些“好”的東西反而束之高閣,幾年以后也就自然淘汰了。有學校舍得花大錢建“高大上”的樣板課堂,但不舍得花小錢更新教室里老舊不堪的設備。有教師講:用百萬建一個教師們并不怎么去用的“樣板教室”,不如給每一教室投2-3萬,這樣一來可以提高所有班級的現代化水平。科學的建設應該是能讓好技術走進教室,為一線教學服務,為常態課堂服務。學校發展要重視基礎性建設,給學生的不必是最高端的,最先進的。學校建設不必要“趕潮流”,憑學校的實力是跟不上潮流的,你跟上了這一波,不一定會跟上下一波。技術投入稍微落伍一點不是壞事。我們越是給孩子最好的技術與條件,那么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可能會越差。這就是基礎教育的意義。我們這個時代每天會有新技術出現、新產品誕生。但很多產品或技術會曇花一現,因為不是所有的新產品都是好產品,新技術也往往會面臨著迅速淘汰的危險。真正好的好產品是需要市場,特別是需要時間來檢驗。多年前,隨著QQ聊天技術的發展,視頻聊天也被高度重視,有教育行政部門要求每一個學校都建視頻會議室,一開始還是開了幾次會議的,但以后再也沒有人想到它了,當初投入的設備也自然淘汰了。技術確實需要市場來檢驗,教育技術也如此。但學校與企業不同,新技術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其先期投入可以靠豐厚的利潤來回補,但學校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沒有多少經費讓學校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場。同時,任何學生在學校的教學機會只有一次,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并不成熟的教育技術的試驗品。所以,學校建設沒有必要趕潮流,沒有必要成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學校建設首先要考慮是產品的成熟度及可靠性。第三、教育要培養的是具有未來意識,而不是急于擁有“未來技術”的人。2014年,被國內一些媒體稱為“美國最難進的大學”美國幽泉學院,它坐落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與內華達州交界處的沙漠深處。這所學校并不是一所現代化的學校,學校并不提倡學生看電視,網絡及電話也會經常因天氣原因而中斷。學校把整個校園建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牧場,在牧場上學生要放牛、擠奶、種地、養雞、蓋房子以供給自己日常生活。學院學制為兩年,兩年后大部分學生會轉入耶魯、哈佛、康奈爾等常青藤名校。這所學校有著自己鮮明的辦學理念:“勞動?學術?自治”,而這些恰恰是現代人需要的基本素養。辦學條件的好與壞,教學技術的先進與否,與能否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沒有必然的關系。2014年《大數據時代》一書的作者舍恩伯格來到上海,他講了這樣一件事:在歐洲的一所大學里,曾經讓一群學建筑的學生設計出2050年學校的樣子,這些年輕人在25~30之間,他們設計的學校作品都包括教室、黑板、圖書館、實驗室,甚至還有一間專門的電腦室,但卻沒有平板電腦。社會再怎么變,學校的一些基本特征不會變,教室再怎么變,師生之間角色關系不會變。人們大可不必擔心,因為教育技術落后了一步,而在以后的發展中會步步落后。教育是否有未來,重要的是學校是否能培養出具有現代素養、未來意識及創新能力的人。“物聯網+”時代,重要的不是要擁有互聯網技術,而是需要“互聯網思維”。21世紀的技能,主要不是擁有技術的操控能力,而是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的基本素養,具有能創造新技術的能力。這些素養及能力,可以保證我們的學生能創造未來,創造未來所需要的新技術。教育要擁抱未來。真正需要擁抱的是具有未來意識及能創造未來的人,而非“未來技術”。2014年地平線報告的主題詞是:“人在技術之上”。“人在技術之上”,再先進的技術是會被未來淘汰的,只有人才能為未來創造無限的可能。最好的教育可以誕生在“未來教室”中,也可以誕生在只有一位老師幾個學生的村小中。最好的教育可以依靠最先進的技術,也可以依靠一本書、一支粉筆。因為這也是教育。(來源:搜狐教育 作者:校長傳媒)文章有刪減
1. 干貨 | 茶余飯后,看一個吃貨老師對K12在線教育的品頭論足
2. 觀點 | 教育的 to B or not to B
3. 思考 | “玩”與“學”,到底能否統一?
4. 觀點 | 在線教育二十年:從“教育+互聯網”到“互聯網+教育”
5. 評論 | “非好學校不上”是狹隘教育觀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